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作文题库 作文题库

高中政治教案模板_高中政治教案模板范文

zmhk 2024-04-28 人已围观

简介高中政治教案模板_高中政治教案模板范文       作为高中政治教案模板话题的专家,我对这个问题集合感到非常兴奋。我会按顺序逐一回答每个问题,并尽量提供全面而准确的信息,以便为大家带来更多的启发和思考

高中政治教案模板_高中政治教案模板范文

       作为高中政治教案模板话题的专家,我对这个问题集合感到非常兴奋。我会按顺序逐一回答每个问题,并尽量提供全面而准确的信息,以便为大家带来更多的启发和思考。

1.高中政治必修2《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教案

2.高二政治文化对人的影响教案及教学过程范例

3.高二政治必修3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教案:高二政治必修四知识点

4.高二政治必修四《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

5.高中政治优秀教案:文化与经济、政治

6.高中政治必修4《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

高中政治教案模板_高中政治教案模板范文

高中政治必修2《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教案

       高中政治必修2《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教案一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目标

        (1)明确政府依法行政的含义。

        (2)知道政府提高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

        (3)理解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

        (4)明确政府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

        教学重难点

        依法行政的原因及措施

        教学过程

        二.教师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1.预习检查:

        ⑴依法行政的含义针对学习目标1

        ⑵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针对学习目标1

        ⑶权力行使的环节针对学习目标3

        2.情境导入:

        播放《投其所好》的反腐题材的小品,导出国家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不能滥用,应该依法行使!

        3.问题探究一 针对学习目标2

        ⑴探究问题:暴力执法泛滥下去,会有什么危害呢?

        ⑵提出要求:学生先自主思考小组内合作探究探究完回到座位小组代表自告奋勇展示成果师点拨

        4.问题探究二针对学习目标1

        ⑴探究问题:分析三组镜头分别体现了依法行政的哪个具体要求?

        ⑵提出要求:学生先自主思考小组内合作探究探究完回到座位小组代表自告奋勇展示成果师点拨

        5.问题探究三针对学习目标3

        ⑴探究问题政府是如何决策的?

        ⑵提出要求:学生先自主思考小组内合作探究探究完回到座位小组代表自告奋勇展示成果师点拨

        6.检测反馈针对学习目标1.3

        ⑴要求:限时5分钟,完成课堂探究学案中的当堂检测5道选择题,做完自对答案,学生自主讲解错题,教师点拨。

        ⑵师点拨高频出错题:T3:③公民成为直接决策者说法错误;④坚持决策内容符合法律的规定和要求,决策过程符合法定程序体现了依法决策,故排除。善用排除法。

        7.组织演讲针对学习目标4

        演讲主题:《我的中国梦》

        要求:自高奋勇,展示自己。

        点拨:我的中国梦便是依法治国的梦,依法治国不仅仅是政府要依法行政,更是要求我们提高公民素养,培养法制观念,更是我们每一个的梦,你的中国梦是什么样的,向大家展示一下吧!

        8.总结反思

        要求:自主整理笔记,完善体系。

 高中政治必修2《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教案二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阅读课本P43,找到并说出政府的含义和具体要求,能够在合作探究和选择题中做出正确判断,准确率达90%。

        2.阅读课本P43-44,找到并记住政府依法行政的原因,能够通过合作探究理解依法行政的意义。

        3.阅读课本P44,找到并说出政府权力行使的环节及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的要求和防止决策失误的措施,能在合作探究和选择题中做出准确判断,准确率达90%。

        4.通过演讲,能够培养自身的法治和责任意识,感悟政府的依法行政,自己也能为其贡献一份力量。

        教学重难点

        1.政府的含义和具体要求。

        2.政府依法行政的原因,依法行政的意义。

        教学过程

        1.自主回答预习检查问题:

        ⑴依法行政的含义针对学习目标1

        ⑵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针对学习目标1

        ⑶权力行使的环节针对学习目标3

        2.情境导入:

        观看《投其所好》的反腐题材的小品,感悟出国家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不能滥用,应该依法行使!

        3.问题探究一针对学习目标2

        ⑴探究问题:暴力执法泛滥下去,会有什么危害呢?

        ⑵学生活动:1.自主思考2.小组合作探究3.小组代表探究展示

        ⑶展示内容:

        小组1展示:暴力执法泛滥下去,损害了公民的合法权益,如人权。

        小组3展示:暴力执法泛滥下去,损害了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形象,不利于树立政府的威信。

        小组5展示:暴力执法泛滥在全社会造成不好的影响,不利于推动全社会尊法重法守法。

        ⑷师点拨:各组展示地都很有道理,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分析:公民、政府、法制建设。

        4.问题探究二针对学习目标1

        ⑴探究问题:分析三组镜头分别体现了依法行政的哪个具体要求?

        ⑵学生活动:1.自主思考2.小组合作探究3.小组代表探究展示

        ⑶展示内容:

        小组2展示:第一组镜头体现了合法行政。

        小组3展示:第二组镜头体现了程序正当。

        小组6展示:第三组镜头体现了权责统一。

        5.问题探究三针对学习目标3

        ⑴探究问题材料中政府是如何决策的?

        ⑵学生活动:1.自主思考2.小组合作探究3.小组代表探究展示

        ⑶展示内容:

        小组4展示:?通过网络调查、走访社区等形式了解人民群众的意愿?体现了民主决策;

        小组6展示:?聘请专家对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进行分析?体现了科学决策;

        小组8展示:?政府法制部门要负责对决策内容进行合法评判?体现了依法决策。

        6.检测反馈针对学习目标1.3

        学生活动:5分钟完成课堂探究学案中的当堂检测5道选择题,做完自对答案,学生自主讲解错题,教师点拨。

        7.演讲展示针对学习目标4

        演讲主题:《我的中国梦》

        学生活动:卜令剑、王杰、韩祥行三位同学向大家展示了自己的中国梦。

        8.总结反思

        学生活动:根据屏幕上的总结反思自主整理笔记,完善体系。

        课后习题

        评测练习

        问题探究一?暴力执法?泛滥下去,会有什么危害呢?

        问题探究二分析三组镜头分别体现了依法行政的哪个具体要求?

        镜头一 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都要依法全面履行职责,所有行政行为都要于法有据,任何政府部门都不得法外设权。? ( )

        镜头二某市政府在广泛公开宣传的基础上,召开了一次政府采购竞标大会,以实惠的价格采购到了全市党政机关、财政拨款的事业位所需的一宗办公用品,既节省了财政开支,又解决了各部门办公设备紧缺的问题。 ( )

        镜头三: 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政府一切违法违规的行为都要追究。 ( )

        问题探究三政府是如何决策的?

        为规范小商贩合法经营,石家庄市政府通过网络调查、走访社区等形式了解人民群众的意愿,制定初步方案;聘请专家对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进行分析论证;举办听证会对决策部门初步拟定的方案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正和合完善;政府法制部门要负责对决策内容进行合法评判,合严格把好合法性审查关;再次修改好的方案要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社会公示,增强公民的参与度;最后提交市政府常务会议进行集体讨论确定,要求各区政府具体落实实施。

        检测反馈

        1.某市城管执法人员从环境保护角度对露天烧烤摊主讲明道理,劝其离开。对那些劝说不听屡教不改者则依据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罚。这一做法坚持了()

        A.合法行政        B.权责统一

        C.廉洁高效 D.高效便民

        2.《工业和信息化部行政许可实施办法》明确规定,工业和信息化部及受其委托的行政许可实施机关,应当遵守法定权限、范围、条件和程序,遵循公开、公平、公正、便民和高效的原则。如果你就这一原则拟一主题,最合适的是()

        A.依法行政       B.科学执政

        C.高效便民 D.民主决策

        3.下列做法体现科学民主决策的是()

        ①不断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②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

        ③让公民成为直接决策者

        ④坚持决策内容符合法律的规定和要求,决策过程符合法定程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2013年5月,广东省河源市公布第一批行政权力清单,今后,市民可通过上网点击了解某项行政权力的依据、运行等相关情况。市民、企业等在接受处罚时,能查询到处罚机关是否拥有这项行政处罚权,?该不该罚?变得有章可循。上述措施()

        ①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直接行使行政管理权 ②有利于促使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 ③能够消除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④可以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与监督权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5.仔细观察漫画《放心肉》(见下图)。该图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存在的原因是( )

        ①部分经营者缺乏市场规则意识 ②部分经营者缺乏良好的形象 ③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行政执法效能差 ④某些政府部门履行加强社会建设职能不到位

        A.①②B.①③ C.②③ D.③④

高二政治文化对人的影响教案及教学过程范例

       高中政治必修2《政治权利与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准则》教案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够准确表述出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的内容、政治义务的内容,以及公民在参与政治生活中必须把握的原则。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选举权被选举权的知识,判断这项权利的具体表现形式;能够理解并表述出?自由与法律的辩证统一关系?;能够理解并表述出?权利与义务的辩证统一关系?。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够运用本课内容,分析并说明自己应如何参与政治生活。培养公民权利意识与责任意识,树立主人翁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原则。

        教学难点权利与自由的辩证统一关系;权利与义务的辩证统一关系。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每天早起,我都要习惯性的看看天气,除了关心一下温度、晴雨,还要格外注意一下空气质量指数(PM2.5).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个镜头(视频)

        教师:我小时候,冬天阳光映在雪上晃得人睁不开眼,夏日的夜晚,抬头会看见漫天星斗。而如今,我想给女儿讲讲星空,往往会说:来宝贝,我们百度一下。面对这样恶劣的雾霾天气,我不禁思考一个问题?

        问题1:面对雾霾,我们是受害者对吗?我们仅仅是受害者对吗?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我们既是受害者,也是制造者,更应该成为雾霾的治理者。

        问题2:你能否从公民的权利与义务角度谈谈,我们能为治理雾霾做什么?

        学生讨论,以组为单位,派代表以关键词的形式展示在黑板上。

        教师:总结,点评,引导。

        教师:这些内容,哪些是我们可以做的?哪些是应该做的?哪些是我们要把握的原则?(多媒体教学:白板画笔功能)

        可以做的?归纳权利

        教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大家的做法:

        (1)哪些是可以做的?

        (2)哪些是应该做的?

        (3)哪些又是我们在做的时候必须注意的问题?

        (4)并说明理由。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可以做的?权利;应该做的?义务;注意问题?原则。

        教师:在我国公民,还有哪些权利?哪些义务?哪些原则(PPT)

        教师:下面我们来检验一下大家自主学习的成果。(多媒体教学:白板追光投影功能)

        问题3:下列属于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有哪些?说明理由。(PPT)

        学生发言、讨论。

        教师总结:权利权被选举权的含义,条件,重要性。

        问题4:网络大V,散布雾霾谣言。(视频)这些散步谣言的人,为什么被依法拘留?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引导:没有正确理解权利的相对性、条件性;没有正确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问题5:有人认为,在网上发表看法是自己的政治自由权利,可以无拘无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也有人认为,政治自由就是做法律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你是如何理解政治自由的?

        教师总结(PPT)

        观点一是错误的,观点二是正确的。

        政治自由,并不意味着可以不受任何约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民主和自由总是具体的、相对的,任何时代、任何人都没有抽象的、绝对的民主和自由。民主和自由总是受到法律和制度的制约,法律是政治自由的体现和保障,政治自由与法律是对立统一的,不受任何限制的绝对自由是从来不会存在的。

        问题6:你认为以下两种观点是否相同?说说你的理由。

        观点一: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观点二:权利与义务是完全对等的。

        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总结(PPT)

        (1)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必须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二者不可分割。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生活中不存在只尽义务,不享受权利的现象;只享有权利,不履行义务,是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表现。这样的行为是不允许的,因此,观点一是正确的。

        (2)权利与义务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一方面,公民权利的充分实现,可以激发人民的主人翁精神,使人民更加自觉地履行自己的义务。另一方面,公民自觉地履行义务,必然促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为公民行使权利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但是我们不能把权利与义务对等起来,简单地对等会导致把履行义务作为行使权利的筹码,割裂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关系。因此,观点二是错误的。

        问题7:根据本课内容,绘制思维导图。

        学生绘制、展示、点评。(多媒体教学,白板同步展示功能)

        教师总结。

        四、课后:以?碧海蓝天,你我有责?为题,写一份倡议书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政治权利与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础和准则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教学过程

        设计预习题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关公民权利、公民义务以及参与政治生活必须把握的准则的内容。(内容见学案)

        教师:每天早起,我都要习惯性的看看墨迹天气,除了关心一下温度、晴雨,还要格外注意一下空气质量指数(PM2.5).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个镜头(视频)

        教师:我小时候,冬天阳光映在雪上晃得人睁不开眼,夏日的夜晚,抬头会看见漫天星斗。而如今,我想给女儿讲讲星空,往往会说:来宝贝,我们百度一下。面对这样恶劣的雾霾天气,我不禁思考一个问题?

        问题1:面对雾霾,我们是受害者对吗?我们仅仅是受害者对吗?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我们既是受害者,也是制造者,更应该成为雾霾的治理者。

        问题2:你能否从公民的权利与义务角度谈谈,我们能为治理雾霾做什么?

        学生讨论,以组为单位,派代表以关键词的形式展示在黑板上。

        教师:总结,点评,引导。

        教师:这些内容,哪些是我们可以做的?哪些是应该做的?哪些是我们要把握的原则?(多媒体教学:白板画笔功能)

        可以做的?归纳权利

        教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大家的做法:

        (1)哪些是可以做的?

        (2)哪些是应该做的?

        (3)哪些又是我们在做的时候必须注意的问题?

        (4)并说明理由。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可以做的?权利;应该做的?义务;注意问题?原则。

        教师:在我国公民,还有哪些权利?哪些义务?哪些原则(PPT)

        教师:下面我们来检验一下大家自主学习的成果。(多媒体教学:白板追光投影功能)

        问题3:下列属于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有哪些?说明理由。(PPT)

        学生发言、讨论。

        教师总结:权利权被选举权的含义,条件,重要性。

        问题4:网络大V,散布雾霾谣言。(视频)这些散步谣言的人,为什么被依法拘留?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引导:没有正确理解权利的相对性、条件性;没有正确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问题5:有人认为,在网上发表看法是自己的政治自由权利,可以无拘无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也有人认为,政治自由就是做法律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你是如何理解政治自由的?

        教师总结(PPT)

        观点一是错误的,观点二是正确的。

        政治自由,并不意味着可以不受任何约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民主和自由总是具体的、相对的,任何时代、任何人都没有抽象的、绝对的民主和自由。民主和自由总是受到法律和制度的制约,法律是政治自由的体现和保障,政治自由与法律是对立统一的,不受任何限制的绝对自由是从来不会存在的。

        问题6:你认为以下两种观点是否相同?说说你的理由。

        观点一: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观点二:权利与义务是完全对等的。

        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总结(PPT)

        (1)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必须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二者不可分割。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生活中不存在只尽义务,不享受权利的现象;只享有权利,不履行义务,是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表现。这样的行为是不允许的,因此,观点一是正确的。

        (2)权利与义务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一方面,公民权利的充分实现,可以激发人民的主人翁精神,使人民更加自觉地履行自己的义务。另一方面,公民自觉地履行义务,必然促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为公民行使权利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但是我们不能把权利与义务对等起来,简单地对等会导致把履行义务作为行使权利的筹码,割裂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关系。因此,观点二是错误的。

        问题7:根据本课内容,绘制思维导图。

        学生绘制、展示、点评。(多媒体教学,白板同步展示功能)

        教师总结。

        四、课后:以?碧海蓝天,你我有责?为题,写一份倡议书

 高中政治必修2《政治权利与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准则》教案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识记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2、理解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权利与义务的关系、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3、 运用实例 说明如何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积极参与政治生活。

        教学重难点

        理解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 基本原则。

        理解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回顾上一节学习内容,提出问题: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有哪些政治权利和义务?如何行使公民的政治权利?

        (二)进行新课

        一、神圣的权利,庄严的义务

        1、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第8-9页,同时提出问题:什么是政治权利和自由?包括哪些内容?

        (1)、含义

        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就是依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表达意愿的权利和自由。它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等。

        (2)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选举权就是公民依法享有的选举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被选举权就是公民被选举为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最基本的民主权利,是公民参与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

        (3)政治自由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政治自由是人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体现。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9页的两个观点,并思考如何理解政治自由才是正确的?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自由是相对的,以法律为基础的。行使政治自由不能超出法律允许的范围。因此,观点一错误,观点二正确。

        (4)监督权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监督权是指公民有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权利。包括: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控告权等。

        2、公民的政治义务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第9-10页,看看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应该履行哪些政治性义务?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讲评。

        (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也是公民实现政治权利和其他权利的重要保证。应该自觉把个人命运和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紧密联系在一起。

        (2)、遵守宪法和法律。

        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也是公民根本的行为准则。

        (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这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保证,是公民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职责。

        (4)、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教师活动:大家可以看课本P10页,思考公民履行政治义务应该做什么?

        二、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教学过渡:知道了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现实生活中应该如何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呢?下面我们就学习有关的基本原则。

        (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

        含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就是公民平等的享有权利、履行义务、适用法律。

        表现:任何公民都平等的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平等的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平等的受到保护,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会受到法律制裁,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教师点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从执法上的平等,不是指立法。不是绝对的平均。

        (2)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我国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二者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权利和义务相对应而存在,都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

        对公民的要求:一方面,树立权利意识,珍惜公民权利。既要行使自己的权利,又要尊重他人的权利。另一方面,自觉履行公民义务。只有履行义务,才能获得相应权利。

        (3)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原则

        三者利益关系:在我国,公民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是个人利益的基础和保障,公民正确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必须把三种利益结合起来。

        如何结合:积极履行公民义务,维护国家利益。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产生矛盾时,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这是公民爱国的表现。

        三、生活中的政治权利和义务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第8页,思考图中反映了我国公民行使了哪些政治权利,履行了哪些政治性义务?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讲评。(略)

        课后小结

        本节学习的有关知识,与生活联系比较密切,。教学中注意双相互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中自主探索、领会有关生活现象中的政治道理,学会独立分析,切忌机械记忆。

        板书

        (一 ) 神圣的权利,庄严的义务

        1、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1)、含义

        (2)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3)政治自由

        (4)监督权

        2、公民的政治义务

        (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2)、遵守宪法和法律。

        (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4)、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二)、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

        (2)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3)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原则

        (三)、生活中的政治权利和义务

高二政治必修3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教案:高二政治必修四知识点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教材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第一单元中的第二课,本课包含两框题,即“感受文化影响”“文化塑造人生”。前一节课已经学习“文化与社会”,了解了什么是文化和文化的社会作用。本课主要是从人的发展角度看文化,说明的主题是相对于个体而言,文化对人的影响。

        二、学生学情分析

        高中生基础知识储备比较丰富,学习中更愿意通过参与性较强的探究活动提高自己,如果仅仅停留于书本知识的接受和掌握水平,学生的进取*会受到极大压抑,学生的发展也将受到极大束缚。本课是从人的发展的角度看文化,更需要学生结合自身体验展开探究,这就需要教师充分挖掘身边的事例,用有效的方式加以启发和引导。

        三、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文化对人们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的影响,文化对人们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的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培养正确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从丰富的文化生活材料入手,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比较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初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和特点

        教学难点: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五、教学方法

        采用材料分析法、分组讨论法和综合探究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设置情景,提出问题思考讨论,师生共同探究,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是文化,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的产物。请同学们看看这张。(校园一角)

        这些名人雕像是文化吗?(是)

        为什么要把这些文化名人雕像放在校园里呢?(学生回答)

        是的,学校与企业、医院、政府机关不同,这里是传授知识、教书育人的地方。良好的校园环境,使我们身在其中如沐春风,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人生品味,激发求知的*。几个文化名人雕像就能使我们校园文化氛围提升,给我们每个人带来如此大的影响,那我们再来看看文化对人的影响还有哪些。

        第二课感受文化的影响

        感受文化影响

        学习新课

        一、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

        1.文化的影响来源于特定的文化环境

        2.文化的影响来源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探究一:1.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学校组织了哪些文化活动?(学生回答)

        “励耘之魂”艺术节、歌咏比赛、班旗班徽设计、运动会等

        2.这些活动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影响呢?(学生回答)

        经过这些活动之后班级更加团结、同学们学习劲头更足了,素质明显提高,行为举止更加文明,校园环境卫生更加整洁,随手丢垃圾的人少了。

        同学们说的非常好。通过同学们的分享,我们体会到文化对人的影响不仅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还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二、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

        1.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探究二:欣赏三组

        思考:1.这几组内容有什么异同之处?

        都是表现人们交往方式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以及不同阶级、阶层的人们,进行各种社会交往的方式,都带有各自的文化印记。

        2.分析造成这些差异的具体因素是什么?

        (1)影响因素: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文化程度

        (2)交往方式差异表现在使用的实物(语言、符号、器物)不同和行为举止不同。

        2.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

        同学们知道乔布斯吗?网上传说他是被中国人给气死的。这是怎么回事呢?(也可由学生讲述)

        话说,iphone4面市前,研发人员拿样机给老乔看,老乔很不满意,其实样机只比现在的iphone4厚了0.5cm,屏幕也只是稍微暗了一点点。可追求完美的老乔很不满意,告诉研发人员:不管花多少时间,花多少钱,在现在的基础上把厚度减掉0.5cm,屏幕再弄的稍亮一些。全体研发人员历时一年,花费了上亿美元,iphone4终于面世了。老乔这个美呀,可是老乔来中国转了一圈,回国就大病不起。有人就问他原因,他痛苦的说道:我们辛辛苦苦把厚度减掉了0.5cm,中国人都装上了0.5cm的外壳;好不容易把屏幕弄亮了点,中国人都贴了层膜。然后乔布斯*而亡!

        虽然这只是个传说,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由于受不同文化环境、价值观念的影响,形成中国人注重耐用、节俭的生活方式,和西方人注重舒适、实用的生活态度截然不同。

        请同学们集体朗读这一段(P14)

        的确,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知识素养、不同的价值观念,都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影响不同思维方式的形成。思维方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反过来又影响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

        你们家是这样的吗(出示)?(学生会心的笑)

        看来是了,恭喜你,你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

        (1)影响因素:文化环境、知识素养、价值观念

        (2)思维方式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形成,又影响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三、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1、潜移默化的影响

        (1)不是有形的、强制的

        探究三:欣赏视频:孟母三迁。

        1.孟母为什么会三迁居所?孟母三迁的故事体现了文化影响的什么特点?

        墓地附近——模仿丧礼仪式

        集市附近——学小贩叫卖

        学校附近——言行举止中规中举,发奋读书

        人们总要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生活,文化氛围对人的影响至关重要,不同的文化氛围对人有着不同的影响。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所以,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

        2.孟母的行为给我们什么启示?

        孟母看到了不同文化环境对孩子的不同影响,主动搬家到适合孩子健康成长的环境里。告诉我们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过程,我们要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自觉地参与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

        (2)主动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

        2、深远持久的影响

        (1)文化对人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探究四:欣赏视频:俄罗斯的陕西人。

        1.从视频中可以看出中华文化对东干人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语言、生活方式、文化习俗、交往行为等(学生讨论回答)

        同学们说的很好,看来我们已经很好的掌握了前一个问题。

        2.100多年过去了,这些东干人依旧“乡音无改”说明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有什么特点?

        在长年累月中形成的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对人的影响是难以抹去的,对人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过渡)文化对人影响的这种特点还体现在哪些方面?

        探究五:材料:牛顿一生的重要贡献是集16、17世纪科学先驱们成就的大成,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这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历史中第一次理论的大综合。以牛顿名的力学是经典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基础,也是现代工程力学以及与之相关的工程技术的理论基础。牛顿晚年沉迷于宗教世界,甚至谴责哈雷等科学家对上帝的不敬。他认为,万有引力是使物体维持在运动轨道的力,但它们一开始怎么转起来的呢?这第一推动力就是上帝,是上帝推了一下,这个世界才动起来。晚年的牛顿花费大量精力研究宗教,著有150多万字的宗教著作和文章。

        结合材料回答,牛顿的前半生和后半生说明了什么?

        (2)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牛顿晚年由于沉迷于宗教世界,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变化,不能正确的认识事物和思考问题。

        正确的观念有助于思维方式的科学化,错误的观念一旦转化为思维方式,就会成为人与社会发展的阻碍因素。所以同学在平日里的学习和生活中,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时刻提高警惕,自觉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的熏陶,抵御不良文化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到,文化对人的影响表现在方方面面,这种影响一般不是有形、强制的,而是潜移默化的,而且这种影响一经形成,便很难抹去,对人的终身发展会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所以,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培养正确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使自己朝着正确的人生之路奋然前行!

高二政治必修四《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

       政治教案设计是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政治教师钻研教材的结晶。为此,下面我整理了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3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教案以供大家阅读。

        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3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教案

       一、 教学设计 说明

       1、指导思想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属于知识课型,又能渗透责任感和国情教育,因此教学中要以详实的历史史实、民族文化为依据,以社会现实和学生的生活为认识基础,通过感性材料的积累和历史典故、名言警句的收集归纳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及其伟大作用,使学生认识到当今时代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从而以实际行动传承民族精神。据此,本课教学设计遵循新课程中?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

       2、整体思路

       根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和本课的特点,本课采用?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以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为主线,以?分析民族精神内涵和作用,增强青少年责任意识?为宗旨,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多媒体为主要教学方式,以质疑解疑衔接各个教学环节,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完成教学目标。

       二、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模块《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七课。本节课通过学习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及其重大作用,感悟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从而自觉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由于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本课成为第七课的重点内容。

       2、教学对象分析

       从知识基础来讲,学生通过其他学科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历史典故、历史事件和名言警句,有利于本课的教学。从思想方面来说,学生面对的文化,有历史的和现实的、外来的和本土的,各种文化相激荡,一些中学生对中国文化、传统美德、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感有所减弱,而对西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盲目认同。如果不能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了解民族精神的伟大作用,就会导致一些学生盲目迷信外国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所以,本节课具有现实教育意义。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以及教材内容的特点,同时为了体现新课标对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三位一体的要求,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确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了解民族精神对于我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大作用。明确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2、能力目标

       (1)能够从古典史籍、历史史实和现实生活中,体会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及其伟大作用。体会中国***对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2)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验中华民族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所具有的重大作用。以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四、教学重点难点

       中华民族精神的重大作用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这是由它在本节课的地位决定的。只有深刻理解民族精神在我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所起的支撑性作用,才能体会到中华民族精神对于现代化建设中的国家的重大现实意义,才能激励青年一代肩负使命,传承民族精神,其历史和现实意义决定其成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同时,由于?民族精神的作用?这一问题的理论性强,距离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与现实生活水平较远,使其又成为本节课的难点内容。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将在指导学生搜集资料基础上采用研究式学习方法。

       五、教学媒体的选择和使用

       为了体现教学内容与呈现方式的多样化,采用现代教学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创设教学情境,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知识的整合。

       六、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 设计备注

       活动一:观看的感悟 欣赏《嫦娥一号发射》视频,思考问题,从中感悟民族精神。 认识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核心内容。民族精神是战胜困难,永往直前的不竭动力。民族精神生生不息。(教师点拨)知道民族精神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

       活动二:请老师讲过去的故事 例举所知道当代能体现民族精神的人物和所体现的民族精神的内容。听老师说心目中英雄的故事,加深认识和理解。 让学生认识民族精神在新时期的一些具体表现。能自己举出事例。在老师点拨后认识普通人也可以是中国的脊梁。

       活动三:寻找英雄 加深对上一环节的理解。会发现身边的人和事。并为下一内容做铺垫 懂得民族精神需要与时俱进。学会感受新时期民族精神的表现。努力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活动四:我的领悟和创造 由学生谈谈自身是否具备民族精神所要求的品质。 从他人及自身,进行反思和体会。

       活动五:设问导思 如果各个时期缺乏民族精神我们的社会国家会变成什么样子? 学生讨论反思,由此强化对教材?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的认知。

       活动六:学以致用 仿写的校园八荣八耻。

       制定?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一周行动计划。 通过这一评价内容的设置,使教学内容延伸到课外,将责任教育、民族精神的传承真正落实到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去,使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培养青少年的责任感。

       结语:提出希望 让学生回顾 总结内容,并提出希望。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将?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指导思想贯穿于每个设计环节,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改变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真正达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的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要求,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可持续发展。

        看了高二政治必修3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教案的人还看:

        1.高二政治必修3感受文化影响教案

        2.高二政治《矛盾的特殊性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案

        3.高二政治必修3实践及其作用教案

        4.高中政治必修3《感受文化影响》教案

        5.高二政治必修3坚持发展的观点教案

        6.高二政治必修3意识的作用教案

        7.高二政治必修3在文化生活中选择教案

高中政治优秀教案:文化与经济、政治

        设计教案可以看成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前奏,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 高二政治 必修四《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二政治《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命题判定、概念再判断等方式,能够理解实践概念、特征以及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能够全面深刻地把握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初步利用?实践观?来分析现实生活。

        2.过程与 方法 :通过对命题的是非判定,思考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通过对实践概念的再判断,深化对实践本身的认识和理解;通过知行关系的讨论来升华对实践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加深了对实践的理解,感受到实践的价值,在生活中能注重实践,努力形成知行合一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实践的概念,全面掌握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2.教学难点:理解实践的概念和特征

        三、教学策略

        高二学生在生活中对于?实践?已具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但还没有上升到哲学层面,同时本课的标题为《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所以教师可以直接引入?实践?,来学习?人的认识从实践中来?,最后回归实践概念本身,让学生在已有哲学基础上来理解实践概念。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引入:同学们好,今天我们的课题是?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每组有两张任务卡,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完成的任务。

        首先,第一个任务就是我们仿照江苏卫视综艺节目《非常了得》,即选手给出信息,由嘉宾来判断是真是假。

        我们的六组同学就是今天的嘉宾,请打开手中的任务卡1,要求是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小组一起来判断下面五个命题哪个是真哪个是假,最后由小组代表来回答,同时还要告诉大家你的判断是怎么得到的。

        教师展示五个命题:

        1.苹果的肩部(花梗凹陷部)最甜

        2.在月球上让羽毛与铁球从同一高度同时由静止释放,羽毛和铁球同时落到月球表面

        3.酱油吃多了皮肤会变黑

        4.北京地铁价格上调之后,坐地铁的人会减少

        5.食品中使用食品添加剂不利于身体健康

        (副板书:判断从哪儿获得)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并汇总答案

        教师讲解:苹果到底哪里最甜,羽毛与铁球是否同时落地,酱油吃多了会不会变黑,地铁价格会不会影响人们乘坐,食品添加剂是否有害健康,对于这些认识的判断是从哪儿来的,到底怎么回事,我们来深入分析一下。

        1.苹果的顶部是不是最甜。同学们的回答是可以通过吃一口尝一尝来做出判断。我们的伟人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说道?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大家与伟人的想法不谋而合。而吃苹果这件事就属于哲学意义上的实践活动。

        我们亲口吃一吃判断哪个部分最甜,那我们吃一个就能得出结论吗?吃几个?怎么吃?

        学生回答:吃几个肯定不行,最好是通过科学实验来检验。

        教师展示资料:科学家们利用糖度计这一认识工具来进行测试实践,我们对苹果哪个部位最甜的认识就更清晰,更全面了,原来是苹果的顶部最甜。

        (主板书: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教师设问:2.关于羽毛和铁球同时落地的认识,我们不是亲身实践,而是从别人那里来判断真假。所以,实践还是认识的来源吗?

        学生回答:还是别人的实践来获得认识。

        教师 总结 :从亲自尝一尝苹果获得直接 经验 ,到他人的实验获得间接经验,归根结底都来自实践。

        教师设问:3.吃酱油皮肤会变黑是非常有趣的话题,同学们都认为不可能,所以判断就是错的吗?因为91%的人说吃酱油皮肤不会变黑,所以?吃酱油皮肤会变黑?就是错误的吗?因为权威人士说吃酱油和皮肤颜色之间没有必然关系,所以?吃酱油皮肤会变黑?是不对的吗?

        学生回答:不应该由权威或者多数人来判断真假,还是要看看科学实验结果。

        教师展示资料:科学实验发现酱油食用后会转化成氨基酸、碳水化合物、无机盐、水等能被人体吸收的物质,并不具备增加光敏感的功能。酱油中的色素物质不会直接转移到皮肤中,对黑色素细胞的合成并不起作用。

        教师总结:我们判断认识的正确与否,不以人数多少为标准,也不用权威来判定,而是通过实践活动来检验。

        (主板书: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教师过渡:所以在追求正确认识的过程中,?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教师设问:4.关于地铁票价与需求之间的关系,借助我们经济生活书中的需求法则来判断正误,那是否与刚才提到的?不唯书?相违背?

        学生回答:不违背,书本也是他人实践经验的总结。

        教师总结:书本知识对于我们来说是来自于实践的间接经验,不唯书,不是不信书,而是要站在前人实践的肩膀上,更高效、更科学的实践。

        教师过渡:5.关于食品添加剂的认识,同学们给出的判断是犹豫不确定的。到底食品添加剂是否有害健康,我们以食品添加剂中的甜味剂为例,来判断一下。

        教师展示资料:

        1878年糖精在煤焦油衍生物的试验中被法赫伯格发现,可作为糖的替代品,满足了人们对糖的追求而颇受欢迎。随着糖精的应用逐渐广泛,人们对其是否安全的担心也逐渐增加;

        1968年,科学研究发现大量喂食老鼠糖精,老鼠癌症发生率增加。人们认为糖精会增加患癌风险,被禁用;

        1998年,运用化学分析方法发现,老鼠患癌是因为尿液中糖精导致的沉淀物,人类尿液中则没有,没有证据证明糖精对人体健康有害,糖精被解禁。

        学生活动:阅读资料,并概述糖精的应用历史。

        教师设问:在1878年、1968年、1998年,通过实验得出关于糖精的结论为什么都不一样?

        学生回答:因为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发展有限,所以对糖精的结论不同。

        教师过渡:让我们从哲学角度对甜味剂的使用是否危害健康认识发展过程进行分析。

        在煤焦油衍生物实验、科学研究、化学分析法等各种实践活动的驱使下,关于糖精健康与否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和发展。所以人们在实践中推动认识的发展,并用获得的认识来指导实践。

        (主板书: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和认识的目的)

        教师小结:通过对于五个命题的判定,我们知道认识与实践即知与行的关系──认识从何而来,从实践中来;认识的发展要靠实践推动;认识的真伪要依靠实践来检验;认识的归宿是为了指导实践。所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主板书: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教师过渡:那为什么实践会成为认识的来源,目的,动力和检验标准? 到底什么是实践呢?我们现在深入的分析一下。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中关于实践概念的阐述。

        (主板书: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教师过渡:下面请同学们打开第二张任务卡,任务卡中有六个条目,大家根据已知实践的含义来按图索骥,判断六个条目中哪些属于实践活动,并说明理由。

        教师展示资料:

        1.动物界最高超的纺织工织布鸟正在编制精美的鸟巢

        2.为满足换乘需求,对地铁5号线站台进行了加宽改造

        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4.天气预报说2014年10月28日多云转晴,最高温度14度,最低温度4度

        5.2014年10月24日,我国探月工程三期实施从月球轨道返回地球的飞行实验

        6.高二(6)班同学在化学课上学习了化学平衡知识

        学生讨论并回答:1属于动物的本能活动,不符合?人?是实践的主体,4和6属于人的认识活动。2、3、5符合教材对实践的定义。

        教师归纳:实践活动具有能动性──有意识,有目的,区别于动物,客观物质性──主体、手段和客体都是客观的,并且需要遵循客观规律,同时实践还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征,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行为,并且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

        (主板书:实践的特点──能动性,客观物质性,社会历史性)

        教师小结:实践之所以是认识的目的、归宿、动力和检验标准,因为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桥梁,能够将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的直接现实性活动。所以在实践中能够获得认识,能够检验认识,能够推动认识发展,认识能指导实践。

        教师提升: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传统哲学中的知与行的关系。关于知与行,有人说知难行易,有人说知易行难,请同学们分析这两句话的合理性。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获得认识的实践不是一次性的,我们需要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不断累积,用认识来指导实践,实践中会受到自身认知水平,立场,三观的制约,行动起来没那么容易,所以这两句话都有合理性。

        对于知行关系,著名的 教育 家陶行知先生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不管知还是行,我们最佳的状态就是知行合一,希望同学们不管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中能勇于实践,敢于探索,来获得最深刻、最生动的知识,用正确的认识来为实践服务,更好的生活和学习。那追求真理从来都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过程,如何更好地去探求,下节课再揭晓。

        五、教学 反思

        1.确立教学设计的认知逻辑,为课堂教学打下坚实基础。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对教材的顺序做出了细微调整,从标题?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入,讨论人的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在对?实践?有了哲学思考后,引入实践的概念和特征。因为由实践的概念和特征,过渡到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虽然符合知识逻辑,但实践本身概念较为抽象,而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相对符合学生的生活体验,所以这样的改动由浅入深,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通过教学模型的设计,探寻教材的本质,增加教学设计的生命力。一例贯穿的教学设计具有结构上的完整性,能够体现教师的设计功力,保持了课堂风格的一致,但是一例贯穿的生命力在于?例?,事例如果失去了时效性,教学设计难以常青。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使用了命题判定是非、已知概念再判断的环节,通过这种模式来架构起来本节课的框架,让学生在对命题的不断推测、怀疑、反思等过程中来获得知识,增强能力,增加思辨的味道,符合哲学教学的特点,且这种模式的建立能够灵活迁移,保持了相对长久的生命力。

        3.本节课也有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对于?知行关系?的提升没有达到理想的高度,以至于?实践第一?的观点略显薄弱;同时?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应该是贯穿全课的核心,解开谜题的钥匙,教师在处理上还需要加强。

        高二政治必修四《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相关 文章 :

        1. 高中政治必修四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练习题

        2.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

高中政治必修4《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

       一、教学内容

        (一)课题: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政治第三册《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二课时——“文化与经济、政治”

        (二)主要学习内容:

        1、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

        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在经济基础上相互影响:文化由经济、政治决定,并反作用于经济、政治,不同文化的作用,影响是不同的。

        二、学生分析:在高一思想政治课的两个模块中,学生分别了解了经济、政治的基础内需,并在前一框题中懂得了文化的含义,对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三者的关系的理性认识基本上是空白。

        三、设计思想

        (一)教学理念:教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觉得“政治课内容就在我身边” 教学过程活动化,让学生能在课堂上体验所学的内容

        (二)教学原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自主学习

        (三)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识记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2、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二)能力目标: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意识

        2、理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培养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的意识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六、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1、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阅读P9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点评:人们的经济、政治活动中渗透着文化的作用 阅读材料,积极思考 并讨论问题

        开门见山 直奔主题

        请学生推荐对自己影响力或最喜爱的文化活动或文艺形式

        积极发言 体会“政治课内容就在我身边”,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过渡到下一步内容

        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在经济基础上相互影响 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

        引导学生阅读P10“专家点评”,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点评:这段话说明了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阅读 积极思考并

        讨论问题

        问:你对《三国演义》印象如何?

        积极发言

        用学生熟悉的内容更能达到通俗易懂济的集中表现;文化由经济、政治决定,并反映经济和政治 (幻灯片演示①) 的效果

        反问:文化由经济、政治决定,是否意味着文化的变化

        发展与经济、政治绝对同步?

        思考并回答问题

        反问往往能带来学生的积极思考,给他们以深刻的印象 ②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给经济、政治重大影响

        引用名言: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  进一步体会三者的关系

高中政治必修4《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教案

       高中政治必修4《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

        教学目标

        联系社会实际,说明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联系我国调整生产关系的实际,说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教学重难点

        两大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辨证唯物主义认为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把这种关系运用来观察社会历史领域里的问题,就表现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1、以往社会 历史理论陷入唯心主义的原因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 家卢梭在谈到私有制起源时这样认为,某人偶生私念,在私念的驱动下用木桩围起了一块土地,并当众宣布?这是我的?。由于人们轻信了他的鬼话,于是便产生私有制。假如当时有聪明人拔掉木桩,并向同类大声疾呼?勿信这个骗子?,则私有制根本不会产生。在这里卢梭认为私有制产生是否具有必然性?是如何产生的?(不具有必然性,假如当时有聪明人拔掉木桩,并向同类大声疾呼?勿信这个骗子?,则私有制根本不会产生。

        卢梭认为私有制是某个人的偶然的突发奇想,是个人主观意志的产物。)历史上私有制是如何产生的?(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剩余产品的出现,这部分剩余产品掌握在一氏族和部落首领手中,于是出现了经济利益相对立的阶级,私有制应运而生。人们的私有观念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的公有制迈向私有制的转变不是由人的思想动机决定的,而是由社会生活的物质因素?生产力决 定的。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人们可以认识自然界的规律,从而唯物主义地解释自然界,为什么人们不能认识到社会发展的规律,从而唯物 主义地解释人类社会?(这是因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没有意识,它们的发展变化完全是自发进行的。社会历史是人们活动的结果,而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由此便形成一种假象,似乎社会历史是由人们的动机、目的等决定的。唯心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发展要么是由人的主观意志,特别是少数杰出人物、帝王将相的思想动机决定的;要么认为是由天命、神、绝对精神决定的。

        以往的社会历史理论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不能进一步追溯到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因素?社会存在,从而陷入唯心主义。)为什么马克思能够发现社会发展的规律?(马克思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因素?社会存在(实践),从而找到了打 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人类社会的现象丰富多彩,极其复杂,但从总体上可以区分为两大基本方面。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自然环境、人口因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但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我们想要有所作为,首先 必须活着,活着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就需要物质资料,就需要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在这一生产活动中形成了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这一活动一旦停止,人类就无法继续生存和发展。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政治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科学以及风俗习惯、社会心理。下列各项分别属于社会存在还是社会意识?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地理环境、傣族的泼水节、人权高于主权思想。

        P87探究?想一想,宗教所描绘的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是什么关系?(宗教所描绘的世界是对现实世界的歪曲的虚幻的反映,其内容来源于现实世界。佛教中有一个挺着大肚子的老爷爷,他是谁呀?手捧花瓶的是哪位菩萨呀?传说中玉皇大帝居住的宫殿与谁的住所最相似?在现实世界中都能找到宗教所描绘的事物的原型,是人根据自己的原型创造了神。)人的许多不切实际的念头、思想和实际生活之间是什么关系?(人的这些念头、思想都来源于实际生活,是对实际生活超脱、虚幻的反映。

        人们梦想自己能够在天空自由飞翔,正是源于对现实生活中小鸟在空中无拘无束的翱翔的追崇。人们追求长生不老的梦想正是源于对自然界中某些相对永恒的东西的追崇。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穷人绝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方捡煤渣老婆子身受的酸辛,灾区的饥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人老太爷一样。

        穷人、饥民和煤油大王、阔人老太爷的社会意识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差异?(人的意识受社会地位、受到的教育、从事的职业等密切相关。特别是在阶级社会中,人们的社会意识在不同程度上带有阶级性。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我国封建社会是一种不平等的等级制社会,并逐渐产生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说,封建统治者把?三纲?看成是天经地义、永远正确的。

        然而当中国的辛亥革命取消了皇帝后,?君为臣纲?的观念就逐渐淡化。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提倡人人平等、男女平等、一夫一妻,?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观念基本消失。?三纲?说为什么会逐渐淡出中国历史的舞台?(永恒不变的社会意识是不存在的。从社会意识的总体来看,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人们的社会意识一定会发生或早或迟、或快或慢、或大或小的变化。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 意识的变化发展。)

        既然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那么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否一定同时发生变化?(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 具有不完全同步性。)美国1776年《独立宣言》开宗明义之语,?人生而平等?,并称这是?上帝赋予的不可让渡之权利?。然而当平等理念成为美国的立国之本后,并没有成为美国普遍的社会意识。在美国建国至南北战争期间,美国许多地方仍保留着黑人奴隶制度。黑人奴隶不能像普通公民那样参加选举、参与国家政治活动。在这一段时期,为什么十分强调平等的美国在许多地方的黑人奴隶仍旧得不到平等?(在这一段时期,美国社会除了占主流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外,还保留着旧社会的残余因素?南方种植园的黑人奴隶生产方式。

        旧社会的社会意识在新社会还能留存下来是由于新社会中还包含着旧社会的社会存在。社会主义社会之所以存在落后的和腐朽的思想,是因为社会主义社会中包含着旧社会社会存在的残余;资本主义社会之所以能产生先进的社会意识,是因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包含着将来新社会社会存在的萌芽。这使得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发展和变化。)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作为一项国策。东北人不是特别的原因是不会轻易离开那富饶的黑土地的。

        一亩地两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就很滋润了,何况有?野鸡飞到饭锅里?的良好生存环境。不到东北不知酒量小。来客要喝,不来客自己也要喝;红事要喝,白事也要喝;有钱当然要喝,没有钱借着喝。大事做不来,小事嫌丢人;大钱挣不来,小钱不屑挣,只有讲讲大 话了。你找到东北落后的原因了吗?(观念的落后导致经济的滞后。社会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性质不同,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也不同。)社会需要什么样的社会意识?(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这两对矛盾所涉及的三个方面,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既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

        这两对矛盾运动形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社会意识形态)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私有制是属于生产力还是生产关系的范畴?(生产关系的范畴。)它属于生产关系的哪个方面?(生产关系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构成。它属于生产关系中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私有制的产生说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1958年3月,我国各地农村开始了小社并大社的工作,开始建立包括工农兵学商,管理生产,管理生活,管理政权的人民公社。有的地方出现了?共产主义公社?、?集体农庄?,由此全国范围内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中社员交出全部自留地,并将私有牲畜、林木等生产资料也都转归公社所有。分配上一律实行粮食供给制,全社社员不管家中劳动力多少,都按照人口免费供应粮食。于是各个生产大队都以生产队为单位组织了公共食堂,提出?农民吃饭不要钱?、?放开肚皮吃饭?等口号。这股风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刹住。?人民公社?化运动之所以最终被取消,原因何在?(?人民公社?化运动强调一大二公,超越生产力发展而改变生产关系,打乱了国民经济秩序,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该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会 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三、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社会发 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人类社会发展就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这两对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社会主义社会,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那么两者矛盾的性质有何不同?解决这些矛盾的方式有何不同?(在阶级社会里,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一种对抗性的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方式:被剥削阶级反对剥削阶级的阶级斗争,迫使统治阶级不得不调整某些经济和政治关系,使社会基本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从而或多或少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改良)。

        当旧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时,只有通过先进阶级反对反动阶级的革命, 才能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社会革命)。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即非对抗性的矛盾),决定了它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即改革加以解决。方式:改变生产关系中同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上层建筑中同经济基础不适应的环节和方面。)解决这些矛盾的目的是什么?(无论是改良、革命,还是改革都是为了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高中政治必修4《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教案一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哲学的含义;

        (2)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含义;

        (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4)哲学与方法论的关系;

        (5)哲学与具体科学知识的关系。

        能力目标:(1)通过世界观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2)对哲学与世界观 、方法论、具体知识三对关系的分析,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3)对身边生活事例、哲理故事 、哲学家观点的体悟,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世界观与方法论关系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树立科学世界观的重要性;

        (2)通过哲学与具体科学知识关系的学习,懂得哲学的指导意义,从而使学生热爱哲学,喜欢哲学,自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 ①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

        ②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高考考点

        考点:哲学与具体学科

        难点 哲学和具体学科的关系

        哲学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马克思讲过一个故事:一个哲学家,乘船要到他的彼岸去,在船上的时候,他发现船夫的年龄已经很大了,非常的辛苦,在那使劲地划着他的船,那么这个哲学家就说:?老先生,您学过哲学吗?老先生没上过多少学,他说:?哎呀,抱歉先生,我没学过哲学。?那么这个哲学家摊开两只手说:?那太遗憾了,你失去了50%的生命呀!?过了一会,哲学家又看老先生如此辛苦,在观察,他又说:?老先生,那您学过数学吗?那个老船夫就更自卑了,没学过数学,便说:?对不起先生,我没学过数学。?哲学家又说:?那太遗憾了,那您将失去80%的生命呀!?正在这个时候,突然一个巨浪把船打翻了,两个人同时掉进水里,都在做挣扎,就在这时候,船夫看着哲学家,如此费劲的在那挣扎,就说:?先生,你学过游泳吗?这个哲学家回答:?我没学过游泳。?那个老船夫说:?哎呀,那真抱歉,那你将失去100%的生命了。?

        问:1.这个老先生有没有世界观?哲学家有没有世界观?

        2.哲学如果不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有用吗?

        师:这个老先生也许根本不明白自己有?世界观?,更不可能注意到他是受到?世界观?的指导。由此可见,世界观人人都有,只有自觉与不自觉之分。哲学家虽然理论知识掌握得很多,但是,夸夸其谈,不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最后,只能永远与鱼儿相伴。

        (二)进行新课

        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家周国平先生说,好奇心是人的理性的开端,人人都有好奇心,人人都可能是哲学家。而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又说,每个人都可以大谈哲学,但并非每个人都是哲学家。

        问:对这两句话应该如何理解?

        师:周国平的话指出,每个人都会在生活实践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对世界的一定看法,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在这一点上,哲学家与普通人是共通的。 黑格尔的话指出,世界观虽然跟哲学有关,但尚不等于哲学。

        那么,到底什么是世界观?

        师:每个人都要接触周围的事物,都会通过实践活动获得对事物的 认识,这种认识积累多了,就会形成对世界的一定看法。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世界观。

        (注意)①整个世界:物质世界(自然界、人与社会),精神世界(观念、思想等)②人与世界的关系:a。人对世界的影响(人能否认识和改造世界、人怎样认识和改造世界);b.世界对人的影响:(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受客观条件的限制)③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不同于人们对某个事物或某个方面事物的个别看法(如自然观、社会观、国家观、人生观、道德观、审美观,等等),又存在于个别观点和个别看法之中,是有共同性、一般性、根本性的观点(形成对世界事物的最一般的看法和最基本的观点)

        ④世界观的特点:a.世界观人人都有(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

        b.但往往是自发的、朴素的、零散的,缺乏理论论证的,故而有正确和错误之分;c.研究的对象是关于整个世界最普遍、最一般的问题(不是具体的,个别的);

        判断下列观点是否属于世界观:

        太阳东升西落。

        闻鸡起舞。

        张三早上5点起床。

        火车在动。

        地球是运动的。

        世界是运动的。

        水总是往低处流。

        问: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人人都是哲学家吗?那什么是哲学呢?

        师:从本质来讲,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如何理解呢?

        ①哲学是哲学家把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

        ②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并不等于哲学。我们既要反对把哲学简单化,又要反对把哲学神秘化。

        故事:

        有位秀才进京赶考,住在一家店里。考试前两天他做了三个梦:第一个梦是梦到自己在墙上种白菜;第二个梦是下雨天,他戴了斗笠还打伞;第三个梦是梦到自己跟心爱的表妹躺在一起,但背靠着背。秀才第二天赶紧找了个算命的解梦。算命的一 听,连拍大腿叹气道:?你还是回家吧!你想想,高墙上种菜不是白费劲吗?!戴斗笠打雨伞不是多此一举吗?!跟表妹都躺在一张床上了却背靠着背,这不是没戏吗?秀才一听,心灰意冷,回店收拾包袱准备回家。店老板看见了感到非常奇怪,就问他:?不是明天才考试吗,怎么今天你就要回乡了?秀才如此这般说了一番,店老板乐了:?哟,我也会解梦,我倒觉得,这次你一定要留下来。你想想,墙上种菜不是高种吗?戴斗笠打伞不是说明这次你有备无患吗?跟你表妹背靠靠躺在床上,不是说明你翻身的时候就要到了吗?算命者与店老板为什么在秀才去与留之间有不同的说法。

        生:略

        师:人们总是按照自己对周围世界和人生的理解做人做事。人的思想观念不同,人的行为方式方法也不同。思想观念决定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反映着人的思想观念。大家能不能举些这些方面的例子?

        生:略

        有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太太冒雪爬 上海拔一千多米的高山,祈求?神灵奶奶?为她生病的小孙子降福,并保佑她八十多岁的老伴长命百岁。临下山时,留 下一百元钱,专门嘱咐说,这钱是?修庙宇、塑神像?的。

        这位老太太这么大年纪冒雪爬上高山之巅,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在她的心目中,?神?支配了她一家人的命运。

        虽然我们这位老奶奶没有意识到自己有世界观,不过,她却真真实实地存在有世界观,同时在这个世界观的指 导下,她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和我们不同,然后让学生理解方法论的概念,最后从刚才这个例子里面概括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二、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在美国,有一哲学家与一珠宝商是好朋友,两人经常在一起。有一天,珠宝商在纽约的某旧货市场上发现了一件工艺猫,黑色的,很旧,很沉,但两只猫眼却闪闪发亮。于是要求只买下猫眼。但卖主说:?那剩下的猫身谁还会要啊?最终珠宝商还是以75美元买下了两只猫眼。珠宝商回去以后,就向哲学家朋友炫耀:?猜猜看,我花75美元买到了什么?两颗宝石!?哲学家问明了情况,得知卖主还在,于是飞快地赶到那里,用25美元买下了猫身。回去后,哲学家用小刀刮去猫身外面的黑漆,结果露出了黄灿灿的金子。哲学家兴奋地说:?果然不出我所料:猫眼是如此贵重的东西,猫身怎么会是普通之物呢?。

        ◎珠宝商凭什么知道两只猫眼是宝石?而哲学家又凭什么知道猫身也是宝贝?

        ◎这个故事揭示了哲学与具体科学怎样的关系?

        生:略

        1、具体科学知识的内容

        人类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各种各样具体的知识,这些知识大致可以概括为三类:

        (1)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知识,即自然科学知识

        举例: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

        (2)认识和改造社会的知识,即社会科学知 识

        举例:文艺学、伦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等

        (3)关于人的认识 和思维的知识,即思维科学知识

        2、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

        (1)区别 ①.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

        ②.哲学则对个别的规律和特性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举例:生物学中的遗传和变异、物理学中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伦理学中的义与利;反映到哲学上就是矛盾的对立统一观。

        ◇提示:如何看待?黄昏中起飞的猫头鹰?所包含的哲学思想?

        黑格尔的命题,正确的一面是看到了?反思?在哲学思想的形成中的作用;缺陷是认为哲学思想来自于主观的?精神?和?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思想来源于人在实践中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2)联系21世纪教育网◇课堂探究:(1)恩格斯的上述论断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2)如何理解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探究提示:(1)哲学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离开具体科学,哲学就会干涸、枯萎。

        (2)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哲学之所以富有生机和活力,能够存在和发展,就在于它以不断丰富的具体科学知识为基础,从中概括出最一般的结论。

        ──离开具体科学知识,哲学就会干涸和枯萎。那种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看法是错误的。

        学生活动:阅读P9材料,思考牛顿为什么会发生前后的差异?(补充牛顿的贡献材料)

        (唯物主义世界观推动了他的科学研究,唯心主义世界观阻碍了他的研究工作。如果牛顿不相信上帝,是不会得出?第一推动力?的结论的。牛顿工作的得失告诉我们,科学研究应该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否则,科学研究会失去正确的方向,甚至陷入混乱和失败。)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任何轻视哲学、否认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的看法,都是错误的、有害的。

        课后小结

        课堂小结

        掌握三个概念:世界观、方法论、哲学;理解三对关系: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的概念:(让学生总结)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高中政治必修4《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教案二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哲学的含义;

        (2)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含义;

        (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4)哲学与方法论的关系;

        (5)哲学与具体科学知识的关系。

        2. 能力目标:

        (1)通过世界观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2)通过对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具体知识三对关系的分析,培养辩证思维的能;

        (3)通过对身边生活事例、哲理故事、哲学家观点的体悟,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世界观与方法论关系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树立科学世界观的重要性;

        (2)通过哲学与具体科学知识关系的学习,懂得哲学的指导意义,从而使学生热爱哲学,喜欢哲学,自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

        1. 本框重点:

        (1)哲学的含义;

        (2)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2. 本框难点:

        (1)世界观的含义;

        (2)哲学的含义。

        教学工具

        小黑板,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哲学的本义是什么?哲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学生回答)

        (教师)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哲学是一门使人聪明的学问。但这还不是哲学的真正含义,那么,究竟什么是哲学呢?让我们来学习本框的内容。

        讲授新课: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教师)本框的标题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一定和世界观有关系。那么,什么是世界观呢?

        1. 世界观的含义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5本目第一段,了解世界观的含义。

        教材分析: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思维点拨:①注意:?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三个部分。世界观是对整个世界的看法,不是对世界某一部分的看法。②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而不是对某一事物的具体的看法。

        指导学生阅读P6第二自然段?专家点评?,进一步理解什么是世界观。

        举例说明什么是世界观,什么不是世界观。

        指出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指导学生阅读P5末段的内容,进一步了解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2.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引思:我们已经知道了世界观的含义,那么,同学们是否都有世界观呢?(学生回答)

        思维点拨:世界观人人都有,只不过有些人的世界观是零碎的、不自觉的,自己可能没意识到而已。

        举例说明人人都有世界观:一位老太太上山求神为她生病的孙子祈福消灾的故事。

        引思: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既然人人都有世界观,那么是否人人都是哲学家呢?

        引导学生完成P5?课堂探究?: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但并非人人都是哲学家,这是为什么呢?

        思维点拨: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但世界观并不等于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世界观往往是零散的、不自觉的,还未有上升为哲学。这也是?人人都有世界观,但并非人人都是哲学家?的原因。

        3. 方法论的含义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6中段,了解方法论的含义。

        思维点拨:方法论是人们用世界观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当人们用一定的世界观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时,世界观就具有了方法论的意义。

        世界观 观察、处理问题 方法论

        4.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6中段,了解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教材分析:

        (1)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课堂探究:引导学生阅读P6材料并思考:人的思想观念与其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

        举例说明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①前面事例:老太太孙子生病,为什么她不带孙子去看医生,反而上山为孙子求神祈福?②对?半杯水?不同人的看法。

        觉悟提升:启发学生要加强世界观的改造,自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二、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6末段到P7第一段,了解各门具体知识的含义和分类。

        自然科学知识

        1. 人类形成的具体知识有三类 社会科学知识

        思维科学知识

        引导学生分析当天的课程表,并将各科课程分类。

        2. 哲学与具体科学知识的关系

        从研究对象、揭示规律两方面分析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区别:

        (出示小黑板,让学生完成)

        举例说明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区别:

        人: 哲 学(哲学研究人的共同本质和特征,张三长得怎么样,哲学不管。)

        张三:具体科学(张三有身高、体重、肥瘦、相貌等自己的特殊特征。)

        引思: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有区别的,那么是否意味着哲学与具体科学就没有联系了呢?

        引导学生完成P7?课堂探究?:恩格斯的上述论断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如何理解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探究提示:恩格斯的话说明了: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与具体科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思想启示:我们既要学好哲学,也要学好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的其他科学,不要过于偏科,那种把哲学看作是?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取代论?是错误的。 引思:哲学离不开具体科学,那么具体科学是否需要哲学呢?(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8末段内容)

        思维点拨:哲学能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家的研究工作都是自觉、不自觉地在某种世界观的指导下进行的。

        引导学生完成P8?课堂探究?:牛顿的世界观对他的科学研究有什么影响?牛顿研究工作的得失能给我们什么启示?

        探究提示:科学家的研究工作都是在某种世界观的指导下完成的,晚年的牛顿由于相信上帝,错误的世界观使他的研究工作陷入混乱,导致失败。这启示我们:不同的世界观指导人们的工作会带来不同的效果,我们应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觉悟提升:怎样才能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呢?那就让我们学好本册教材,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让我们走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殿堂,拥抱哲学!

       今天关于“高中政治教案模板”的探讨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高中政治教案模板”,并从我的答案中找到一些灵感。